海洋公園會以免費入場的形式營運, 不再設入場費, 但會維持部份設施如機動遊戲, 展館及園區以收費方式營運, 那就是不再以主題樂園的模式去經營。

在去年的五月已經在youtube發片討論海洋公園是不是應該經營, 便以主題樂園作出討論, 比較了香港兩個主題樂園, 迪士尼與海洋公園, 迪士尼是以品牌授權(licensing)的形式去營運, 它們擁有迪士尼自身的角色, 更收購了Pixar, Star Wars及Marvel等品牌去保持品牌授權的版圖, 事實上品牌授權才是今天經營主題樂園的方式, 如Hello Kitty Land, Lego Land及Warner Bro Movie World都是在經營品牌授權, 相反海洋公園以海洋及保育為主題, 是難以品牌授權(licensing)的方式去經營。

海洋公園放棄以主題樂園經營可以算是成功的第一步, 或可以說踏出不再犯錯的方向。海洋本身不是一個可以被品牌授權化的主題, 因為”海洋”一詞本身不能被註冊, 但故事化後海洋便可以註冊, 例如迪士尼的一套動晝電影名叫海底奇兵<Finding Nemo>便是以海洋為主題, 當中設定了角色及故事, 更以迪士尼本身的渠道推廣, 成為廣為人知的品牌, 可是海洋公園的”海洋”是公用的字眼, 是並未角色化及品牌化。另一點便是很多人搞不清, 海洋公園本身也有角色設計, 但那些都不是廣為人知的角色, 負責設計的團隊也難以比較迪士尼及Pixar團隊的專業, 更重要是投放在品牌化的宣傳費上, 海底奇兵是以億計的制作, 海洋公園的角色是難作比較。

營運主題樂園是一個鐵三角式的營商模式, 先以做好角色設計及故事, 建立價值觀, 以動畫形式傳遞信息, 當觀眾在觀看電影後便對角色產生情感(喜愛), 觀眾成為粉絲後再到主題樂園體驗, 在主題樂園自拍後再發放照片到社交平台, 吸引身邊的朋友了解品牌及購票去體驗主題樂園, 是一個無限的循環, 這也是以上提出的品牌授權主題樂園模式, 為什麼會先投資這麼多在動畫制作及推廣上。

營運主題樂園鐵三角:

1) 以動畫(animation)為媒體去傳達及讓用家接受價值(recognise value)

2) 以主題樂園(theme park)去把虛擬的角色真實化(from virtual to realistic)再給用家體驗

3) 用家會在社交平台分享(social media)把價值傳送給其他人(form realistic to hyper)

4) 社交平台上的分享會產生一種身邊的朋友參與了, 自己不能不參加的感覺(from hyper to contribute), 最後建立一個主題社群(community economy)

這是一種減低成本去在推廣及在用家心中建立價值的方法。

相反經營一些沒有品牌授權的主題樂園, 如以機動遊戲為主題的樂園, 需要長期維修及推出新的機動遊戲, 當中的費用可能與投資一套小形動畫項目參不多, 但成效的分別是迪士尼樂園的門票是六百多, 海洋公園只是四百多, 已不計算在園區賣記念品的收入。

當海洋不可以為主題, 那保育可以成為主題嗎? 這點又把討論用以上的品牌授權(licensing)開始說起, 以現在海洋公園經營的模式, “保育”仍只是一個口號, 它仍不是以動畫的方式去表達保育的價值觀到用家心中, 事實上迪士尼的泰山及獅子王, 宮崎駿電影的電影都是以保育為價值觀, 以動畫故事的方式去建立主題, 比”教育”更為有效。保育是一件工作, 如果沒有做到以上的品牌授權(licensing), 那在營運主題公園的角度仍只是一個口號, 沒有在用家心中真正建立價值及品牌。

Joseph Pine 在體驗經濟(Experience Economy)中提出宣染真實性, 迪士尼本身是一些虛假的卡通人物, 理應不存在真實世界, 但迪士尼卻以認真的態度把它們真實化, 為用家產生一種真實的體驗, 這說明了體驗如何建立品牌及價值。相反海洋公園面對一個圈養動物與保育的真實虛假的對立, 一邊跟小朋友說保育, 但樂園以圈養動物形式營運, 更要動物表演, 例子便是迪士尼小飛象的馬戲團, 馬戲團是在做保育的工作嗎? 小朋友不是不懂思考。保育是不是海洋公園的主題需要討論, 如何做到真正的保育, 善用樂園的設施及知識去做到真正的保育也是值得探討, 可能把這些設施轉介到魚農處及愛護動物組織會是一個出路, 正如樂園現在的方向也是把不同的設施及經營權外判, 意思是不需再集中管理, 做到近年流行的decentralization, 是一個很好的光榮結業的傳釋interpretation 。

Sic Leung

Chairman of IxDC Hong Kong

http://bit.ly/3bRdhH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