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要停止進行用戶研究
首先UI不是UX,UI的用戶研究與UX的用戶研究會不一樣,甚至進行UI的用戶研究時也會分usability及content driven不同的研究,UX本身也可以分學術研究及商業向研究。
無論那個類形的用戶研究,都可能會出現無底的深入探索,懂什麼時候停止研究是一門專業的技巧,因為太深入會影響研究項目的成本,太淺的研究結論(research finding)又可能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常識。在進行研究時也會發現相關的用戶體驗因由會太多及太廣,什麼東西才對客戶重要,這真的靠項目領導者(UX lead)的經驗,原因是市場及社會不斷改變,不可能一本通書用到老,更不要問在大學進修什麼科目可成為真正UX lead,如修讀MBA課程後也不會每一個畢業生也成為Steve Jobs。
什麼時候要停,對修讀傳統設計的設計師來說有一個難處,就是投放太多情感在項目上,學習研究的第一課是shadowing,研究者不是屬於被研究的故事中,這點修讀新聞的會比較清楚,這也是傳統設計師常發問的問題”UX的用戶研究如何做到客觀”,所謂客觀不是要進行人口普查才叫客觀,UX researher在心態上是保持客觀,簡單就是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會參與設計,所以研究及設計最理想是分開,這點在小形設計公司的人力資源是難做到,也難規劃一些人專門負責研究,不需從事設計。
什麼是不在研究項目帶有情感及立場,如近日海灘重開,大批家長帶同小朋友到海灘無罩玩樂,再為用戶研究者要清楚研究的目的,雖然研究的目標是減低傳播風險,但不要抱有指責家長的心態,家長的防疫意識低是一個事實,為什麼低是要研究的方向,把家長的行為以邏輯建構才是研究的組織技巧:
1) 在人多的地方不帶口罩
2) 防疫意識下降
3) 因為小朋友很長時間無出街玩
4) 小朋友只能在家中活動是很慘
5) 小朋友慘是父母的責任
6) 愛比防疫重要
7) 小朋友在父母心中是最重要,比公共衛生重要
把家長帶同小朋友到海灘無罩玩樂的行為以結構方式描述一次,這是Donald Norman十多年前在design for everydayting一書中提出的seven stages of interaction,也是很多人不知道的UI及UX原則 — task driven。
當我們清楚了解用家的思維模式(pattern),我們才可針對某一個位置作出設計。
Sic Leung
Chairman of IxDC Hong Kong
UX Evangelist
Google聯同Couresa舉辦只需為期數月便可獲得到科技(技術)認可証書,原因是Google認為學生不應花太多時間在沒意義的事情上。以下日Google的statemnet:
why do students have to study for at least four years, if an equivalent degree can be obtained in a few months?
以下只是針對當中UX Certificate課程作出討論:
我們先看看Google UX Certificate的課程內容:
https://www.coursera.org/professional-certificates/google-ux-design#howItWorks
在冠上Google科技巨頭的名字,以上課程只是適合UX入門級的層次,坊間很多機構也能提供以上內容及訓練,分別只是那張認証是Google,坊間的認証是沒多少人知道。當然真正的行內人會聽過友會IxDA,UXhongkong,及本會IxDC等專業學會,但我們要留意設計勞動力市場永遠會分開兩個板塊,精英面向社群與一般面向社群,這是一個基本人類發展史中金字塔社會組成模形,每一個行業都有精英分子,如同企業仍依靠管理層與工人的關係。
Google University會不會衝擊傳統大學?先要問Google本身會不會請Google Cert的畢業生?Google Cert的畢業生佔它的員工都少百份比?Google Cert的畢業是否100%可到Google工作。這便可引証Google自己說的一番話:
why do students have to study for at least four years, if an equivalent degree can be obtained in a few months?
以上的推論要等Google公開數才可再討論,但另一角度是Google Cert一定會影響城間很多beginner level的UI及UX課程,因為學生(用家)會認為一張Google Cert是絕對給引,感覺很像已在Google工作,企菜業的HR也會覺的Google Cert就是在Google工作過, Google Cert會對一般面向的設計教育,及一般面向的勞動力有影響,相反大學是不是要思考大學如何走出一般面向教育,往精英教育發展才有空間。
Sic Leung
Chairman of IxDC Hong Kong
UX Evangelist
www.sicacademy.org
我們討論一件事情一定需環框格,否則只是各自表術個人的意見,沒有為事情帶來清析的發展。
UI不是UX,是指純UI的設計師不定勝任純UX的工作,因為UX不一定是美學型的設計相關,它的輸出不一定是界面設計。
最大的爭論是UI/UX的title,那應是一個同時懂UI又同時懂UX的人,否則他不應稱呼UI/UX,問題是市場上純UX比純UI的人工高,那為什麼懂UX的人不去全力及專注去做UX?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V7Z8luJL0U
以下短片講解坊間對UX的五大誤解
https://youtu.be/T-05Coix_Ts
1)體驗設計(experience design)不是UX
2)UI不等同UX
3)UX是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user centered design)
4)UX的輸出為business model(設計也應有商業原素)
5)UX是計算, 不只是設計
為什麼會出現誤解,原因是香港對設計的理解停留在生產及制作(production),客戶找設計師是設計師懂用設計軟件及懂輸出的技巧,真正要求設計要有design thinking的頂目是較少,很多時都是客人發覺流行做App,就找一家IT agency去做一個App,人有我有的心態。
制作出的App通常不user friendly,原因是IT公司不一定懂HCI,更不一定有資源去在用戶研究及usability test,這點是與客戶對設計的理解及服務供應者不一定是專業有關,很多IT公司只是跟客戶的Tender報價然後制作,但客戶也不一定對科技及設計有認知。
例如UI/UX的出現是從Web Design發展出來,網頁設計就是完成頁面美學上的工作,因為當年對App Developer的技術要求較高, 不是普通的HTML,Xcode是難學習,所以出現第一批界面設計師,但因為我們不會用App Designer去代表界面設計師,便把這行業隨便稱為UI/UX,當中有多少從業者是真正懂做user research,理解UCD的概念,學習過HCI,是傳疑!
UCD是一種與傳統設計有極大的基本思考分別,傳統設計會以美學為主,design thinking是較少,做的是資料收集,不是做正統研究。何況用戶研究是以task driven為基礎,分別很大。
Sic Leung
Chairman of IxDC Hong Kong
UX Evangelist
www.sicacademy.org
UX的Framework
星期日晚(28/2)會在Club House平台與嘉賓一同分享學習UX的framework, 因為坊間有太多不同的課程及網上教材可供學習, 對未進入市場的人及不認識UX及UI的人, 一個學習框架會是十分重要。
大多數學習UX都是想進入市場, 可以是轉型及找到相關工作, 以下的框架就是直接以行業性質 — 它們的輸出(output)作出界定, 如UI的輸出就是界面, UX的輸出就是user reserarch, 但我們也要留意同一行業的不同位置, 輸出的東西都會是不一樣。
設計大師與小設計師輸出的都是設計, 但兩者的收費及客戶所得都有極大分別。所以學習UX及UI時除了要留意行業上所需要的知識分別, 同行業中的不同階層, 對知識的要求也不會一樣。如 UX lead 與 User Researcher 是有極大分別。
圖表中也要行業的從業者比例分別不同層次服務者的能力, 如傳統設計, 懂設計軟件操作的人是最多, 但他們只是負責生產及制作一般的作品, 進階的設計師會較少, 設計大師更會是極少。UI行業也是一樣, 能制作出可使用的界面, 懂figma的設計師很多, 但能做到user friendly的設計師在市場上是較難找到, 能做到有conversion的界面設計師會更少, 這層次的設計師也不會只知道user friendly, 他需要知道消費者的心理及市場, 這層次的界面設計師才可說是UX。
UX的可應用範圍是很廣, 它不一定只應用在UI。最基本的層次是懂得做user reserarch, 但無論UI及UX也是從UCD(以用家為中心的設計)產生, 它與傳統設計做research的最大分別是task driven, 比傳統設計有系統及精準, 例如今天我們會用emotional design去解釋美學(aesthetic)對使用者的影響, 事實上世界正走向精準及”可解釋”的時代。
星期日會分享得更詳細, 想學習及入行的朋友也可提出發問。
Join clubhouse:
https://www.joinclubhouse.com/event/xjE1wn87
Sic Leung
Chairman of IxDC Hong Kong
UX Evangelist
www.sicacademy.org
討論UX之前要先了解”直覺”與”抽象”思維,這可為初學UX的解釋什麼是主觀及客觀,經驗不等同直覺的原因。
從傳統設計轉形為UX,最難改變的是從相信直覺到理性分析的設計過程。大多數傳統設計師認為做設計需要直覺,問題是一年工作經驗的會使用直覺,十年經驗的也是用直覺,有能力的設計師的直覺,與無能力的分別是極大。
以上說的直覺,其實是指經驗,也是抽象式思維。抽象的對立是具象,如兩個看過黃家衛電影的觀眾,他們可以skip很多detail便可溝通,但一個看了黃家衛電影的觀眾與一個未看過的人,他們便需要去祥細去具體說明。所以我們說的直覺是一套抽象思維,不是簡單的一個人的喜好。
Art Sense 不等同 Art Direction,專業的美術指導會指引客戶使用什麼的風格,一些只有一種風格的美指應是”藝術家”,真正從乾藝制工作的更會明白藝術是很商業,不是設計師幻想的個人世界。
抽象思維能快速結合不同的玩素得到想法(insight),問題是輸出與知識,如制作User friendly的UI,它只需要平面設計+交互設計+UCD+前後台的篇程知識,但要做出一個有conversion的界面,就要增加清費心理學及市場研究,要做一個科創(startup)更需要懂計算價值及ROI。
這也是為什麼很強startup失敗的原因,就是只相信自己的”直覺”,當中沒有經驗,沒有範圍去處理知識,只有信念而考慮市場及時代。
香港四代人是呂大樂教授的重要著作,你可以不認同他的觀點,但要明白人家是以”人口出身”及"進升機會"為框架,所以在不認同他在書本的觀點時,要說清楚是因為不認同的框架,或是不認同框架下的推論,或只是不學術的個人意見上不認同。
觀看了很多不認同呂大樂教授的文章,多為個人意見的不認同,沒有指出別人的框架有什麼問題,更沒有為自己的論點立下框架。
以下文章以本地教育及機會進升為框架去分析香港不同時代的人,因為教育是影響意識形態的產生(建意先了解什麼是ideology)。
第一代:沒接受正規教育的人
第二代:接受九年免費教育的人
第三代:社交媒體長大的人
呂大樂教授在香港四代人指出的第一代及第二代是人口增長,當時的社會是比較多,也因為受教育的人較少,成功多以個人經驗為主,社會當時也以勞動為主,所以這批人在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也可以得到很多機會,同時也因為家庭富裕下希望下一代可以指受教育,便出現了黑白粵語長片的受教育的洋行經理及文盲的工廠皇后,因為文章討論的框架是教育模式去分辨,所以把呂大樂教授的戰前及戰後嬰兒潮合併為沒接受正規教育的人。
這裡要先說明一點,什麼時代都會有精英份子,他們的成功會因為教育,家景及個人材能導致成功的機會不同,如今天香港的父母讀國際學校及出國留學對子女較好,子女畢業後直接回公司做管理層,成功的機會也不同,個人能力當然也是影響機會,這也是很多人用以上準則去批評呂大樂教授的觀點,認為是書中的盲點,這是因為批評者沒有學術框架的書寫背景,這也是制定框架的重要性,因為沒有框架便會說什麼也會有盲點,只要讀者不認同就可以指作者是亂說。
任可人也會有盲點,自己的意見才是真理,是社交媒體成長的人的意識形態。
第二代是接受九年免費教育的人,從小學到中學畢業,社會上認為要有知識才可以找到有機會的工作,的士司機也最好懂英文對答,社會上也以文職的工作地位較高,藍領及白領的分別也很大,沒有多少父母會認同子女長大後去做地盤工人,問題是第一代的迷思令第二代去集中做白領的工作,又形成白領的輸出過多,相反願意從事藍領的工作機會更高,如一位酒店的主廚人工可能比一位會計師高,就算普通的茶餐廳的廚師也要三萬以上,洗碗也要萬八,比很多專業的文職人員高。第二代是接受九年免費教育的人為什麼是機會較少,是因為他們過分相信擁有知識就可以得到機會,不知道所謂的九年免費教育也是為當年社會轉形不以工業社會主流,可是社會在不停轉形,今天的白領勞動市場已過多。
九七後人人有書讀的資助計劃,當時政府為了減低失業率,大量增加大學及大專學位,雖然為當時失業率減低,但卻毀滅了精英制度,大學生的能力下降,勞動市場也不能因為一張畢業証書可確定一個人的能力,近年也流行合辦海外課程,企業更難因為一張証書可確定一個人的能力。
今天要成功及得到機會,創新能力是最種重要,可是接受九年免費教育的人便是最沒創新能力的人,更可能是創新的阻力,因為他們過份相信學校教的知識就是真理,不願去轉變。
白領又不是精英,又不懂創新,才是機會少的原因。
新生代的意識形態不是由課室形成,是從社交平台構成,他們會追求真理,是令他們得到存在感的真理,不是哲學及思考問題的真理,以Maslow的人類需求金字塔,最高層面的self actualization不再是個人成就,是internet bubble的群組認同,一班人去做一些沒意義的事也是合理,因為"意義"是由自己的喜悅所界定。
盲目可相信"真理"是機會減少的原因,因為機會少不只是因為教育,先不說個人能力,家景及教育,以個人優勢去戰勝同代。是"機會"的定義,如我們把"上樓"為成功定義,新生代買不到樓是社會經濟的問題,但新生代卻把戰後的機會率放在5G的年代,機會越來越少是社會組成的形象,要較易找到機會可不是去大灣區,可能要去瓦努阿圖。
Sic Leung
Chariman of IxDC Hong Kong
UX Evangelist
Tecent 與本會IxDC推出了2021的UX行業研究報告,以下是兩大重點:
1) UX不再是局限在界面設計,界面設計也不只是針對usability
2) 學習UX及設計,較多人喜愛及接受網上課程,不一定是本科相關課程
對比從業者的期望及實際情況,User Reserach的薪金比傳統設計高,傳統設計的薪金是比較低及需要長時間OT,所謂的傳統設計也不只局限在平面,產品及室內設計等,是整套設計的思維模式的變化,所以game design及interaction design都可以是傳統設計。
設計的三種設計思維:
2. Usability的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我們時常說界面設計要進行用戶測試,在測試中得知用家使用界面的數據,以數據修正界面設計,得出一個user friendly的界面。但今天界面設計己不再停在user friendly層次, 如何產生轉發率更為重要。
3. 以用戶為中心思考商業模式,就是以上說的轉發率,界面設計需要考慮轉發率,同時轉發率與界面以外的媒體有關,所以UX不只是UI,只講usability的UI就不是UX。今天UX較接近心理學及營商,研究報告中也指出市場對人材需求,傳統設計(pure artistic design)是不能應附業界需求,這也解析了UX與傳統設計的高低分別,傳統設計學院的課程不能滿足業界,User Research的人材較少及對企業發展起極大作用。
做設計無限改原因是營運設計的business model是以服務性為主,當然設計是可以用非服務方式營運。
1) 設計師理應是專業,當然設計應包括美學及商業,先不談商業,就算只講美學,設計師的設計都要經一班不懂美學的marketing及客戶去評審,是一種浪費時間,這是香港設計服務的生態,大家(設計師及客戶)都不知自己在做什麼。
2) 客戶改設計很多時都是以個人主觀及心情影響,很少能理性,因為改不只是1次,49次都有可能,理性修改不可能達49之,是因為心情天天有可能在變,才要改49次。
3) 客戶認為設計就是新意,改49次是因為每次睇revised的layout,客戶都期望有驚喜,沒有驚喜就滿足不到客戶每次的期望,因為設計師及客戶都認定設計是一種服務,每次都要驚喜才是設計的服務。
4) 客戶沒想清楚就開始設計,就是邊做邊修定design brief,很多設計公司不懂制定design brief,學校又沒咩教。design brief不是出tender,不是說明可修改幾多次,是令客戶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這引申一個問題,是很多做設計的不明白,及太鐘意設計的也不會明白,設計是有極重的商業元素,不只是美學。高手制定design brief是可引領客戶的決定,但引領客戶與設計師要主導設計是不一樣。
5)愛主導設計的設計師,通常便是產生改49次無限改的情況,原因是設計師不認同客戶的意見,客戶又開始不相個設計師,改49次都會是hea改,直至大家認清快要講分手先會停。
結論,設計師如可出自己的產品,那自己就是自己的客戶,就不是服務。以提供服務的設計師,也可以試把服務產品化,可以把自己變成一位artist,不再修改式的服務,無限改的成本是大多數設計師沒有幾算,設計師可考慮收費形式的修改,如IT很業是442,一日不付清80%費用,客戶是用不系統,如下20%收不到也沒受謂,設計可堅持不再修改及修改次數,收不到尾期也不影響財政,把時間及心力放到其他project會更好,這是簡單的opportunity cost。
Sic Leung
Chairman of IxDC Hong Kong
UX Evangelist at Sic Academy
香港人愛活在幻想, 特別是中小企老闆愛找設計學生去從事設計公作,覺得未有實戰經驗的學生已經夠能去負責公司的設計工作,當然這想法原自價錢及不理解設計對營商的重要性,找了一個不懂設計的設計師去從事設計,是不會從設計中真正令企業增加價值。
以下短片講解設計與企業品牌價值的關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Vh7nfgU-Zw
設計師有以下不同類形:
沒有經驗的設計師
設計學生的設計經驗是不足夠應付真實世界的設計工作,他們只會操控設計軟件,因為在學期間的經驗不是真實市場的設計經驗。這裡要先說明一點,設計師的經驗與他的工作年資不一定有絕對關係,當然一至兩年經驗的設計師仍未有負責主理一個品牌項目的能力,但擁有五年或以上經驗的設計師也不一定代表主理項目的能力,也要看該設計師在什麼類形及規模的公司工作。以平面設計為例,inhouse平面設計師與在廣告公司工作的設計師能力會差很遠,負責國際性品牌與中小企業品牌的視野也差很多,所以我們去討論設計師的經驗時,先去問設計項目是那一類形,例如是國際性品牌會只是中小企本地品牌,是設計制作(production)或是設計思維,中小企老闆找設計學生做設計只會得到設計制作,設計制作是指把中小企老闆對設計的想像經設計學生的手去實現,但那是不是設計?是不是發輝出設計的最大功能?
用心去做的設計或是用腦去做的設計
John Maeda在Design in Tech問確指明傳統設計(classic design)與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分開,傳統設計是用心,設計思維是用腦。特別在香港接受本地教育的設計師多為用心去做的設計,他們可以很專心去處理美學上的事議,很用心去探素如何把設計做得完美,但很多是會困在"設計"中,所謂設計中的設計就只有設計,但設計不一定是指美學,相反設計的本意是融合,變化以至改變設計的形態也可以。懂設計思維的設計師返會問,做得完美需要多少成本?完美的東西是不是對客戶最有利?設計思維類形的設計師會專注在構思,他們的輸出可以只是一份設計文案(design brief),他們不一定會做美學上的事情。有趣的是用心去做設計的人會認為自己是同時擁有用腦去做設計的能力,這是用心去專注做事情的人會很易發展出一套自我中心的世界觀,是造神論的支持者,認為"設計"(純美學)的設計可影響整個品牌,全世界的消費都是美學為上的欣賞家。
美學為主的設計
本地設計師多以美學為主,只要看看本地設計學院的課程在美學上的訓練比例就知道,再加上香港普級教對設計的理解是美勞,大多數人仍停留在壁布設計,把東西最美一點便是,這與真正設計的距離還差很遠。另在市場上的設計工作種類中,如設計排板員(現在稱設計師)每天的工作是很重覆性,不太需要創新,就是以上受說的不太需要用腦做設計的工作,當然把事情美化是有一定的效能,但中小企老闆要明白找不同類形的設計就可得到不同類別的效果。美學為主的設計當然可以把產品變得美麗,如一個商標設計,美是基本,更重要的可是品牌策略,是市場學(marketing)的工作,純美學形的設計師有沒有市場學的能力,是不是專業,中小企老闆要留意。
設計的輸出
我們也可以用設計師的輸出去分別設計,平面設計的輸出是平面,產品設計的輸出是產品,但服裝設計(fashion)的輸出不是一件衣服制作,它的輸出是風格與品味,室內設計也不是裝修,所以平面設計也不只會是印務,產品設計也不是畫cad圖,當中是有設計的元素,也與設計公司的收費有關,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幾千玩的商標設計是不會品牌及策略存在。這引申到UI與UX的討論,UI的輸出是界面,這一點是很清楚簡單,但當中也會分易用性(user friendly)與只有美學的界面設計,因為要做到易用性需要信息設計(infomration design)的知識,一般又平面設計轉形為UI的是不懂。那麼界面設計會分為user friendly的界面設計(User Interface),及不user friendly的純美學的界面(graphic user interface),另新一代的界面設計也要注入UX的原素,就是增加轉法率,UX的輸出不只是user friendly,是思考如何為客戶大增加收益。另一個說法是UX在先,UI做後,UX是做好市場及用戶研究,然後才交由UI設計師執行界面設計上user friendly的工作。
Sic Leung
Chairman of IxDC Hong Kong
UX Evangelist of Sicacadem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