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看了RTHK五夜講場〈學人講經濟〉一集有關炒黃牛的問題〈黃牛之亂〉,請來一些"專家"及"學者"去講解炒黃牛的由來,了解更深,感恩。 但節目叫〈學人講經濟〉,節目名是"食"字,"學人"其中一個意思是學者或有識之士,但節目中說法有點"有色眼鏡之士",觀點十分單一不全面,如帶有識眼鏡去看世界,主持人加上三位嘉賓立場樣,就沒多角度思考,邏輯也有一定的謬論。 渾水是我喜愛的專欄作家,他在節目中認為炒黃牛與二手賣買是一樣,可能節目是2018年的觀點,炒黃牛發展了多年,觀點可以是不一樣。炒黃牛的重點在"炒",跟二手轉讓的"放"有所不同,二手是買了東西後覺得不需要,再轉讓他人,東西在市場上的價價就要看一手持份者與二手買家心中的價值,通常二手東西會在折舊,二手車與二手樓會不一樣,但樓不是全無舊化的價值變改,太舊的樓如今天的太古城,在80年代是高尚住宅,今天已經不是,所以二手轉讓的思考上必要加上時間的元素。另一個問題是賣買中的開放性,不開放就沒有公平性,也是炒賣的基本原則"稀有性",這是很簡單的道理,自然資源是有限,稀有是合理,但黃牛門票是自然資源的稀有嗎?直接說黃牛門票是不透明, 壟斷式的稀有化"人為資源"。